跳到主要內容

提早認知

我家女兒念的學校有舉辦課後社團,美其名是課後社團,其實那就是校內才藝班。
一年級上學期我就讓她選了初階圍棋班。她還算蠻有興趣,而且校內收費比外面便宜,老師跟教材的素質不錯,又有同儕一起切磋,我心想一年級下學期也繼續報圍棋課。

到了下學期,錯就錯在沒有問清楚就勾選繳費了。我一直以為,老師的教材應該是分「初階班上學期」跟「初階班下學期」,結果開學後兩個星期,女兒才跟我說,上課內容跟上學期一樣,老師說她應該報進階班才對。

一整個是當媽的我狀況外,也不好再拜託老師私下幫浩瑄換班。我只好假裝正經的跟她說:「那就當作是複習,好好把基礎打好,知道嗎?」其實心裡對自己搞的烏龍覺得很無奈。

每次上完圍棋課,我的習慣是會問一下對弈的狀況如何,不是在意輸贏,只是想知道她學習狀況。由於她是「複習班」,所以這學期下三盤至少會贏兩盤,剛開始的幾堂課,老師還讓她一個人對兩個同學下。
聽說,圍棋班的另一個女孩子,遇到要跟浩瑄對弈,未下先棄子投降,而班上男生則視打敗她為目標。

(我很清楚一山還有一山高,這篇真的真的不是迷糊媽媽的家長炫耀文,往下看就知道了)

「你今天上課狀況怎麼樣啊?」我問,某一個禮拜下課後。

「有個男生要跟我下棋時,很認真的跟大家說:【哼哼,我要來打敗臭女士。】」女兒笑著說。

「後來呢?」

「是我贏啦。」

又下一個星期下課後,同樣的對話。

「那個臭男士又說要來打敗我。」她笑著說。

「有成功嗎?」

「沒有。」

她接著說:「那些男生都是用嘴巴說說而已。」

 

(才一年級...媽媽認為這認知也太早了點吧……-_-")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動與靜

雖然每個小孩,在父母心中都是「 獨特的存在 」,不過,我總是盡力把他們的優點跟缺點放在一起看,才避免自己得到「父母的盲目病」。 有次我跟學妹惠婷聊到我女兒,說她可以玩到瘋,也可以在桌前坐著看書畫圖一小時沒問題,至於玩的程度,幾乎可以用「大暴走」來形容。 學妹聽完,很給面子的說:「 那很好啊,能靜能動 。」 我接著說:「 可是不能協調啊 。」自己覺得莞爾,但一想到那兩隻脫韁野馬,我可拿不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啊。 說到瘋癲跟沉靜並存的極端程度,我女兒又比弟弟更嚴重數倍,無論文攻武嚇、好言或惡臉,都無法將之收歸為一板一眼爸媽心裡的「 正常範圍 」之內,惟有學習耐著性子慢慢導引,小孩不是太脫序演出就好。   只能說,當媽的這幾年慢慢觀察下來,結論是每個小孩的天生氣質都不同,用 「比較」 的瞬間去抹煞小孩與生帶來的天性與天份,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偶爾,事情也會反過來,爸爸媽媽也會「脫序演出」,小孩會在旁邊耐著性子慢慢等待。我們不是完美的一家人,吵吵鬧鬧、嘻嘻笑笑,雞飛狗跳的度過每一天,期待的不過就是,如果世界末日,我們要相守一起,如果世界還有美好未來,那就請兩位小孩各自尋找幸福去。 那些「動與靜」,雖然也讓我深深困擾,但我想想,等到以後他們背起包袱離開家裡,這些點點滴滴,大概會成為我緊握不放的回憶吧。 前陣子跟攝影師好友奕琦聊起了「兒童攝影」,我說,那些讓小孩在攝影棚裡穿和服拿著油紙傘拍照的照片,的確讓我很雞皮疙瘩。(以上文句換成:拿著吉他穿皮衣、拿著海豹布偶頭上有蝴蝶結...等等都可以替換。) 我說,但是家用的六千元數位相機,我永遠只能叫小孩:「不要動,看這裡,笑一下。」因為小孩一動,只要光線不夠,整張影像都是糊的。 我多想...多想...多麼想,再過二十年後,還能在我不爭氣的老化記憶裡,搜尋他們嘴角的奶油,想記得他們賴在沙發上胡亂的嘻笑、拿著玩具發亮的眼神、玩到雜亂無章的頭髮.....。這些東西才是深深刻印在我潛意識裡卻無法被列印的畫面, 而不是「看這裡、不要動」 。 社團春遊回來,奕琦手上的專業相機跟她幾年累積下來的技術,完完全全的俘虜了我們夫妻的視線,也讓對待事物力求完美的老公,舉手投降。 那些動態的瞬間笑靨,是父母眼神貪求無厭的鎖定點,也許真的為了家庭,偶爾忙得無法呼...

你今天Wii了沒?

自從紅白機那個年代後,我就再也沒買過電視遊樂器了。這次跟老婆商量之後,打算響應馬政府的呼喚,用消費刺激經濟,而第一波目標就是Wii。因為沒有時間去比價,也不想研究軟改、硬改這些艱深的學問,所以就在2009年的第一天,冒著冷風帶著大量(??)的現金到朋友介紹的店家去敗了一台Wii。裝的過程並不複雜,只是沒有甚麼比較好玩的遊戲,所以裝好後只能揮揮棒或是相互打來打去。不過這麼虛擬的東西,對浩瑄來說或許還可以稍微適應,而對裕鑫來說可就是太遙遠了,也因此就出現了裕鑫還是拿著小汽車觀看遊戲畫面的鏡頭。不過還好後來找到了一個軌道車的小遊戲,終於讓裕鑫有了參與的感覺!   對照鏡頭外的藏鏡人,顯然浩瑄已經進入況狀,玩得很投入。     裕鑫手上拿的是...小汽車!!

梅蘭芳

  最近才看了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 陳凱歌導演的作品,我不是很熟,當年的霸王別姬上演時,我還忙著應付我的青春歲月,而後來曾在網路上看過網友們對「無極」的影評,有點退避三舍,我還以為這輩子我不會再看這位導演的作品了咧。 不過「梅蘭芳」這類的傳記題材,我還蠻感興趣,所以惦記著要看到部片子。影片裡很多細膩的轉折都有交待到,劇情的粗枝與細葉在取捨上也讓人無可挑剔,我個人給的分數還算中上程度的好片。 不過還是有一些小小的、挑剔的感想,不寫出來,心裡還真是不順暢。 在每個演員都有著精湛演技的戲裡,找了個面無表情的木頭男主角,真是一件叫觀眾 無語問蒼天 的選擇。不是我對黎明先生有意見,但是,劇中只要一脫下京劇戲服,下了台的梅蘭芳,為何就表情木然、動作僵硬?戲裡梅蘭芳理直氣壯的說:「上了台我是女人,下了台我是男人」,這句話令我動容,但單看男主角的表現,「上了台表現正常,下了台毫無演技」,基本上,說這齣戲的演技能量是由其他全體演員撐起的,真的不為過啦。 別的不說,單看他跟倒楣刺客的對話,就叫人吐血,那個演刺客的臨時演員表現都比他有看頭;還有梅蘭芳眼看著情人孟小冬離開,也太木然,回到家喝湯時忍不住掉下眼淚,傷痛也感覺沒有到位,那個眼淚不像情人遠離,倒像是孩童沒搶到糖果;沒了孟小冬,傷心的梅蘭芳暴躁的說無法再演「遊龍戲鳳」,那場戲,又火氣大得太矯情了。       陳紅飾演梅蘭芳夫人福芝芳,她有出現的場景都身穿旗袍,身材與儀態之佳,真叫人 對當時的中國女性增添了無限的美好想像 。這位梅夫人,能嗔能笑、能嘴利能溫婉,既識大體,也堅決捍衛丈夫的權利。 一時之間,讓我想要鼓掌叫好的,不知道是福芝芳的人生態度,還是陳紅的演技。   飾演邱如白的 孫紅雷 ,是硬裡子的演員,在對岸作品頗多,但我以前只在 「七劍」 裡面見過他,當時他演了個必死無疑的大反派, 身上的行頭比趾頭還多 ,看起來很努力要表現演技,但武俠片的大反派似乎註定只需要猙獰面孔跟一堆行頭就好。 在梅蘭芳裡,他從一開始的洋派理性,轉而對少年梅蘭芳的迷戀,再到對成年梅蘭芳所有演出跟人生的掌控欲,最後,面對正氣凜然、堅決不為日軍演出的梅蘭芳,邱如白踟躕癡狂的腳步,已經分不清楚自己是為京劇藝術而堅持,還是難捨以藝術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