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黑鷹計畫

唯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戰爭的結束』-柏拉圖。

 

 

我強烈覺得,這是一部值得進電影院看的電影,只是還沒散場就聽見有人喊著難看,抱怨著沒劇情,實在為它喊冤。

 

故事在哪裡?如果這部片子缺乏觀眾普遍認定的戲劇性,缺乏像「搶救雷恩大兵」裡頭那樣可以被敘述、被辨證、被感動的劇情的話,它的表達為何?我想,它一點也不想要『感動』觀眾,幾個足以引人落淚的場景,就在醞釀的過程中硬生生的被截斷,可見賺人熱淚並非這部片的訴求,整部片子無意「敘述一個故事」,也無心在戰爭片中宣揚和平教義,它只是讓戰爭在遠方顯現,而判斷必須湧現自觀者內心。在反戰時期後,許久許久的現在,故事還在繼續。我想起那隻電影裡頭士兵從地上撿起的斷手,究竟那個人跟手的關係是什麼?是貪圖殘肢上有利可圖的金錶,還是分離的肢體來自於士兵親愛的同袍?那隻斷手最終是被呈上高層邀功,還是回歸到主人家鄉父母的懷抱?

 

寂靜之聲,是在表達一種不能被表達的事物。很多零碎的鏡頭,一再的提醒我們故事沒有說完。
相對於索馬利亞、相對於美國,我只是一個外國人;理所當然的,電影裡直昇機墬毀揚起的漫天碎片,轉化到銀幕之前,也就只能成為細細碎碎的喃喃自語。於是,我坐在冷氣溫度適中的戲院座椅上,旁觀著兩軍交戰時閃爍在士兵額前頸間的大汗淋漓。也於是,我在飽食完台北繁華的速食之後,過脹地猜想非洲的饑民挨著軍權霸權槍口下搶食的心慌。


這不是矛盾,而是銀幕內與外的『現實』。


甚至,導演在處理手法中,現實也如此包容著「矛盾」。
非洲子民的嗓音多麼渾厚美妙,暴民的喊殺聲卻令聞者心生恐懼;每日早晚信徒面對太陽祈禱如此虔誠,可是為了捍衛自我信仰而將敵人分屍也絕不手軟。事實上,這部片子並不旨在處理矛盾跟對立的議題,而在於融合兩者使之還原成真實。觀眾也就會發現街頭音樂的配樂跟轉身投籃使得戰爭非常「生活」;最寫實無修飾的戰爭拍攝鏡頭穿插以優美如國家地理雜誌上如詩的畫面(當老人抱著小孩屍體走過的時候,我才驚覺,我都用什麼樣的眼光在看待這些紀錄影像,構圖?感受?知識的片段?)。反之同屬一陣線的美國直昇機隊與地面部隊,竟然是用如此不一的角度在面對這場襲擊的戰爭,進而造成我們所見的更多傷害跟挫敗。


對立的界限是如此模糊。


觀眾若問為何而戰?白人男子低沉的聲音說打仗是為了要改變世界,而出乎意料地同血緣的黑人到非洲參戰竟只是為了薪餉;異於一般電影的安排,黑鷹計劃這部片沒有宗旨,沒有情緒上的主軸,沒有英雄主義閃閃星光的主角崇拜,一切都如此模糊而真切。幾個海報廣告上打出姓名的主角,其實在戲中的戲份幾乎與其他演員均等,導演傳達著每個生命都是主角的意像,就如同軍人墓園裡石刻每個均等而大小一致的姓名都書寫著一段生命歷程。

 

末了,主導任務失敗的長官在影片的尾聲來到醫護急救中心,還來不及跟傷兵開口說慰問的話語,看到從病床邊滴流下地面的血液,急忙拿著抹布急忙擦拭,沒想到不知是傷患失血太多,還是拿錯抹布,那一攤血跡混亂的範圍只是越來越大,慌張的長官臉上閃過一抹歉疚。

這個畫面,輔助強化了這部片的精神所在;我們拿什麼在看待人世間不斷重演的爭戰?那個綁架美軍直昇機駕駛的黑人說:『你們別拿美國那一套自由民主來加諸在我們身上,這個主政者死了,還是會有人起而代之,這裡是非洲,沒有勝利就沒有和平』;外人拿什麼標準來看待這些殺伐?鎮壓?調解?介入?是不是都用那塊不吸血的抹布在攪和歷史發展中必然的過程?我直覺想起故宮玻璃櫃中生了血繡的戰國時代兵器,有的人,有的民族已然走過了血光必然的歷程,但是還有一些後來者正決定進入那個和平之前的掙扎階段。只是若這是必經之路,又叫觀者如何忍心?怎樣才能找到一塊能夠吸取民族之血,名叫「包容」的抹布?

 

智慧者如柏拉圖,卻也沉默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今天Wii了沒?

自從紅白機那個年代後,我就再也沒買過電視遊樂器了。這次跟老婆商量之後,打算響應馬政府的呼喚,用消費刺激經濟,而第一波目標就是Wii。因為沒有時間去比價,也不想研究軟改、硬改這些艱深的學問,所以就在2009年的第一天,冒著冷風帶著大量(??)的現金到朋友介紹的店家去敗了一台Wii。裝的過程並不複雜,只是沒有甚麼比較好玩的遊戲,所以裝好後只能揮揮棒或是相互打來打去。不過這麼虛擬的東西,對浩瑄來說或許還可以稍微適應,而對裕鑫來說可就是太遙遠了,也因此就出現了裕鑫還是拿著小汽車觀看遊戲畫面的鏡頭。不過還好後來找到了一個軌道車的小遊戲,終於讓裕鑫有了參與的感覺!   對照鏡頭外的藏鏡人,顯然浩瑄已經進入況狀,玩得很投入。     裕鑫手上拿的是...小汽車!!

動與靜

雖然每個小孩,在父母心中都是「 獨特的存在 」,不過,我總是盡力把他們的優點跟缺點放在一起看,才避免自己得到「父母的盲目病」。 有次我跟學妹惠婷聊到我女兒,說她可以玩到瘋,也可以在桌前坐著看書畫圖一小時沒問題,至於玩的程度,幾乎可以用「大暴走」來形容。 學妹聽完,很給面子的說:「 那很好啊,能靜能動 。」 我接著說:「 可是不能協調啊 。」自己覺得莞爾,但一想到那兩隻脫韁野馬,我可拿不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啊。 說到瘋癲跟沉靜並存的極端程度,我女兒又比弟弟更嚴重數倍,無論文攻武嚇、好言或惡臉,都無法將之收歸為一板一眼爸媽心裡的「 正常範圍 」之內,惟有學習耐著性子慢慢導引,小孩不是太脫序演出就好。   只能說,當媽的這幾年慢慢觀察下來,結論是每個小孩的天生氣質都不同,用 「比較」 的瞬間去抹煞小孩與生帶來的天性與天份,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偶爾,事情也會反過來,爸爸媽媽也會「脫序演出」,小孩會在旁邊耐著性子慢慢等待。我們不是完美的一家人,吵吵鬧鬧、嘻嘻笑笑,雞飛狗跳的度過每一天,期待的不過就是,如果世界末日,我們要相守一起,如果世界還有美好未來,那就請兩位小孩各自尋找幸福去。 那些「動與靜」,雖然也讓我深深困擾,但我想想,等到以後他們背起包袱離開家裡,這些點點滴滴,大概會成為我緊握不放的回憶吧。 前陣子跟攝影師好友奕琦聊起了「兒童攝影」,我說,那些讓小孩在攝影棚裡穿和服拿著油紙傘拍照的照片,的確讓我很雞皮疙瘩。(以上文句換成:拿著吉他穿皮衣、拿著海豹布偶頭上有蝴蝶結...等等都可以替換。) 我說,但是家用的六千元數位相機,我永遠只能叫小孩:「不要動,看這裡,笑一下。」因為小孩一動,只要光線不夠,整張影像都是糊的。 我多想...多想...多麼想,再過二十年後,還能在我不爭氣的老化記憶裡,搜尋他們嘴角的奶油,想記得他們賴在沙發上胡亂的嘻笑、拿著玩具發亮的眼神、玩到雜亂無章的頭髮.....。這些東西才是深深刻印在我潛意識裡卻無法被列印的畫面, 而不是「看這裡、不要動」 。 社團春遊回來,奕琦手上的專業相機跟她幾年累積下來的技術,完完全全的俘虜了我們夫妻的視線,也讓對待事物力求完美的老公,舉手投降。 那些動態的瞬間笑靨,是父母眼神貪求無厭的鎖定點,也許真的為了家庭,偶爾忙得無法呼...

小孩練合氣道的二三事

  五月19日午後,合氣道的小朋友們相約到公園練習,也讓奕琦阿姨拍照,留下小小的身體練合氣道時的身影。 本文圖片來源: 幸福留影   攝影師:陳奕琦     有一天他們會長大,但是身體的記憶會跟著他們一輩子。這句是雲門舞集幼兒舞蹈教室的廣告詞,我是相信的。只是對我而言,萬華合氣道場會比我千里迢迢帶小孩去市中心去上律動課,要來得親切許多。 對小孩而言,這裡不只是一堂「課」,這裡像是他們第二個家、第二個遊戲場、第二個認真學習的地方。   有朋友問我:「 小孩學了合氣道以後,萬一以後爸媽反而被打怎麼辦 ?」 其實,我也曾問過一樣的問題,當時我自己還沒開始練,不瞭解個中滋味,其實還蠻擔心以後想拿棍子打不孝子,反而被「 空手奪白刃 」怎麼辦? 人類是個複雜的動物,我想沒有一個問題,會有著單一答案。是不是練了鋼琴一定不會變壞,是不是國小念了資優班一定就能上台大,這些問題的答案會隨著時間、環境、情感...而不斷改變。 身為一個學員家長,我不能說「 練合氣道一定不會變壞 」,因為如果在道場中,教練再怎麼規範「 長幼有序 」的道理,但是假設家中的環境卻是由上而下的強勢高壓(家暴之類的),相信無論是不是合氣道的孩子,一路被壓抑到了青春期,也是會如同火山一樣的爆發吧。 人是複雜的動物,教養最後的結果,其實都需要很多因素去支持。   但是,當我自己也成為學員的時候,基本上,我就發現擔心合氣道的孩子會變壞,真的是有點多餘了。也許說出來很阿Q,但是,當你 「知道被壓趴在地上」 是什麼滋味,我相信一個正常成長的孩子,打從心底不會想出去逞兇鬥狠了。(何況外面的柏油地是更硬.....。) 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腳踏實地,要學會保護自己,也了解到面對師長跟對手要更懂得謙卑。這樣的事情,是只有父母兩人所無法獨自給予的,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大環境裡頭,去明白長幼之間的關係。當孩子找到歸屬感以及自己的位置,內心自然不會像飄盪的魂魄,急於在黑暗的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     我想,任何一個叛逆小孩,如果有聽到教練揮拳時衣袖有凌厲的風聲,他內心裡頭一定會盤算,想像自己想當「 惡少 」,但是遇到這種「 被害人 」的時候,可能會有什麼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