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動與靜

IMG_5944

雖然每個小孩,在父母心中都是「獨特的存在」,不過,我總是盡力把他們的優點跟缺點放在一起看,才避免自己得到「父母的盲目病」。

有次我跟學妹惠婷聊到我女兒,說她可以玩到瘋,也可以在桌前坐著看書畫圖一小時沒問題,至於玩的程度,幾乎可以用「大暴走」來形容。

學妹聽完,很給面子的說:「那很好啊,能靜能動。」

我接著說:「可是不能協調啊。」自己覺得莞爾,但一想到那兩隻脫韁野馬,我可拿不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啊。

說到瘋癲跟沉靜並存的極端程度,我女兒又比弟弟更嚴重數倍,無論文攻武嚇、好言或惡臉,都無法將之收歸為一板一眼爸媽心裡的「正常範圍」之內,惟有學習耐著性子慢慢導引,小孩不是太脫序演出就好。

 

只能說,當媽的這幾年慢慢觀察下來,結論是每個小孩的天生氣質都不同,用 「比較」 的瞬間去抹煞小孩與生帶來的天性與天份,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偶爾,事情也會反過來,爸爸媽媽也會「脫序演出」,小孩會在旁邊耐著性子慢慢等待。我們不是完美的一家人,吵吵鬧鬧、嘻嘻笑笑,雞飛狗跳的度過每一天,期待的不過就是,如果世界末日,我們要相守一起,如果世界還有美好未來,那就請兩位小孩各自尋找幸福去。

IMG_6159

那些「動與靜」,雖然也讓我深深困擾,但我想想,等到以後他們背起包袱離開家裡,這些點點滴滴,大概會成為我緊握不放的回憶吧。

前陣子跟攝影師好友奕琦聊起了「兒童攝影」,我說,那些讓小孩在攝影棚裡穿和服拿著油紙傘拍照的照片,的確讓我很雞皮疙瘩。(以上文句換成:拿著吉他穿皮衣、拿著海豹布偶頭上有蝴蝶結...等等都可以替換。)

我說,但是家用的六千元數位相機,我永遠只能叫小孩:「不要動,看這裡,笑一下。」因為小孩一動,只要光線不夠,整張影像都是糊的。

IMG_6195

我多想...多想...多麼想,再過二十年後,還能在我不爭氣的老化記憶裡,搜尋他們嘴角的奶油,想記得他們賴在沙發上胡亂的嘻笑、拿著玩具發亮的眼神、玩到雜亂無章的頭髮.....。這些東西才是深深刻印在我潛意識裡卻無法被列印的畫面,而不是「看這裡、不要動」

IMG_6236

社團春遊回來,奕琦手上的專業相機跟她幾年累積下來的技術,完完全全的俘虜了我們夫妻的視線,也讓對待事物力求完美的老公,舉手投降。

那些動態的瞬間笑靨,是父母眼神貪求無厭的鎖定點,也許真的為了家庭,偶爾忙得無法呼吸,但我心裡清楚,如果沒有他們,我可能連呼吸都不要了。

IMG_6243

簡單的幸福,簡單的影像,就可以讓我記得每次呼吸的動力為何。

IMG_5980

請奕琦吃了頓飯,飄著雨的傍晚又回到了我家,兩大兩小吃吃喝喝又過了數小時,後來才知道,我家混亂的客廳,在奕琦的鏡頭下竟能展現出豪宅般的光線。好相機的收光效果,在真實的場景與真實的表情下,要把握瞬間,沒有這種相機還真的是做不到。(現在再回頭看看我家兩光一號相機跟兩光二號,突然有無淚之感。)

 

IMG_5635

作品是騙不了人的。人們可以彼此欺騙,但是作品卻總是說著最真實的語言。
我曾經參觀過一個佛像雕塑展,華美嚴肅,但是仔細看著每一尊佛像,在表像之下的某些手法卻令人作嘔。不可思議,有人看待這世界充滿仇恨與惡意,有人卻能始終懷抱著善良跟美好。

奕琦是屬於後者。

這些年來,雖然這世界總是試圖改變她,但是她依然不改初衷的堅持真實與善意。


幸好她沒有叫我在鏡頭下完美演出,比方說:「幫小孩搔癢」、「親小孩」、「親額頭」....之類的戲碼。工具可能就那些,但是不同的人使用,卻會出現不同的結果。硬體、技術、眼光,還有性格,會決定最後的結果。

 

不信,那就把浩瑄拍照的作品也拿出來比較好了,瞧她認真的,哈哈。

IMG_6191

那天奕琦晚上八點離開我家,在此之前的數小時,我家一直呈現有兩個人喊叫、玩鬧、在地上翻滾,以及胡言亂語的狀況。

客人一走,我從電梯口走進來,關上門,客廳只剩下喇叭傳出古典音樂輕輕的優美聲音。唉,我真的習慣了。他們兩個動極思靜,在客廳看起書來了。過了二十多分鐘,弟弟比較坐不住,先終止了安靜狀態,跑來問我: 「媽媽,阿姨走了嗎?」

我沒好氣的說:「對啦。」心想,弟弟剛剛不是有說再見嗎,還問。

弟弟很無辜的說: 「阿姨是被我們嚇跑的嗎?」 ....剛剛一直吵,還真有自知之明啊。

IMG_6248

第二天接了浩瑄放學,我給他們兩姐弟精神訓話

「家裡有客人來,你們吵吵鬧鬧的好嗎?」兩姐弟看著別的地方沉默不說話。

我心想他們應該在認真的反省了,繼續念。「又不是沒跟你們講過,有客人來的時候要安靜一點。」

沒人回話。

我下了結論。「麻煩你們,下次可以表現禮貌嗎?」...應該可以作結束了,End。

 

 

但是沒End,因為有個小孩轉過來問我:「我們可以表現特技嗎?」

 

 

 

不可以啦,還要問嗎,而且我回答了有用嗎?

IMG_6143

留言

千江一月表示…
“這些年來,雖然這世界總是試圖改變她,但是她依然不改初衷的堅持真實與善意。”

這樣的堅持初心,是令人感動的赤子之心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今天Wii了沒?

自從紅白機那個年代後,我就再也沒買過電視遊樂器了。這次跟老婆商量之後,打算響應馬政府的呼喚,用消費刺激經濟,而第一波目標就是Wii。因為沒有時間去比價,也不想研究軟改、硬改這些艱深的學問,所以就在2009年的第一天,冒著冷風帶著大量(??)的現金到朋友介紹的店家去敗了一台Wii。裝的過程並不複雜,只是沒有甚麼比較好玩的遊戲,所以裝好後只能揮揮棒或是相互打來打去。不過這麼虛擬的東西,對浩瑄來說或許還可以稍微適應,而對裕鑫來說可就是太遙遠了,也因此就出現了裕鑫還是拿著小汽車觀看遊戲畫面的鏡頭。不過還好後來找到了一個軌道車的小遊戲,終於讓裕鑫有了參與的感覺!   對照鏡頭外的藏鏡人,顯然浩瑄已經進入況狀,玩得很投入。     裕鑫手上拿的是...小汽車!!

梅蘭芳

  最近才看了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 陳凱歌導演的作品,我不是很熟,當年的霸王別姬上演時,我還忙著應付我的青春歲月,而後來曾在網路上看過網友們對「無極」的影評,有點退避三舍,我還以為這輩子我不會再看這位導演的作品了咧。 不過「梅蘭芳」這類的傳記題材,我還蠻感興趣,所以惦記著要看到部片子。影片裡很多細膩的轉折都有交待到,劇情的粗枝與細葉在取捨上也讓人無可挑剔,我個人給的分數還算中上程度的好片。 不過還是有一些小小的、挑剔的感想,不寫出來,心裡還真是不順暢。 在每個演員都有著精湛演技的戲裡,找了個面無表情的木頭男主角,真是一件叫觀眾 無語問蒼天 的選擇。不是我對黎明先生有意見,但是,劇中只要一脫下京劇戲服,下了台的梅蘭芳,為何就表情木然、動作僵硬?戲裡梅蘭芳理直氣壯的說:「上了台我是女人,下了台我是男人」,這句話令我動容,但單看男主角的表現,「上了台表現正常,下了台毫無演技」,基本上,說這齣戲的演技能量是由其他全體演員撐起的,真的不為過啦。 別的不說,單看他跟倒楣刺客的對話,就叫人吐血,那個演刺客的臨時演員表現都比他有看頭;還有梅蘭芳眼看著情人孟小冬離開,也太木然,回到家喝湯時忍不住掉下眼淚,傷痛也感覺沒有到位,那個眼淚不像情人遠離,倒像是孩童沒搶到糖果;沒了孟小冬,傷心的梅蘭芳暴躁的說無法再演「遊龍戲鳳」,那場戲,又火氣大得太矯情了。       陳紅飾演梅蘭芳夫人福芝芳,她有出現的場景都身穿旗袍,身材與儀態之佳,真叫人 對當時的中國女性增添了無限的美好想像 。這位梅夫人,能嗔能笑、能嘴利能溫婉,既識大體,也堅決捍衛丈夫的權利。 一時之間,讓我想要鼓掌叫好的,不知道是福芝芳的人生態度,還是陳紅的演技。   飾演邱如白的 孫紅雷 ,是硬裡子的演員,在對岸作品頗多,但我以前只在 「七劍」 裡面見過他,當時他演了個必死無疑的大反派, 身上的行頭比趾頭還多 ,看起來很努力要表現演技,但武俠片的大反派似乎註定只需要猙獰面孔跟一堆行頭就好。 在梅蘭芳裡,他從一開始的洋派理性,轉而對少年梅蘭芳的迷戀,再到對成年梅蘭芳所有演出跟人生的掌控欲,最後,面對正氣凜然、堅決不為日軍演出的梅蘭芳,邱如白踟躕癡狂的腳步,已經分不清楚自己是為京劇藝術而堅持,還是難捨以藝術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