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海角七號的烏托邦

 

片子我看了兩次,一次在張銘清被推倒的隔日,一次在陳雲林來台被圍城的期間。感謝這部片子,稍稍安慰了在亂糟糟的社會治安及政治對立下,身為期待和平的小老百姓所萌生出來的失望感。
四點六億的票房,我認為是製作團隊應得的。這部片子不是沒有缺點,但是,如果導演眼中的台灣是這麼可愛,那麼,這塊土地上的人有所回饋,也是應該的。同理可證,如果你眼中的世界充滿了體諒與愛,相信這世界也會回饋給你一些什麼,不過,這又是題外話了。



我還是認為,這是一部幾乎是台灣人才能懂的片子,就像美國黑幫那種片子,要已經夠了解美國文化的人才能理解一樣,有時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外銷,成功與否,就要因片而異了。但我還是主觀的覺得,別的國家的人可能不太能理解海角七號裡面的細節,無論是機車騎士不戴安全帽的荒謬趣味,還是老一輩難忘日本歌曲的懷舊溫情,如果不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那些悲喜誰能理解呢?無怪陳雲林先生,在看完影片之後,只能說出馬拉桑很好喝跟墾丁海景很美,諸如此類的客套話了。


有人問我,看完這部片覺得好看嗎?我說好看。
有缺點的片子,就像臉上有雀斑的美女,不減風采。一個導演要把故事說得好,不容易,即使有好的團隊,還是可能出現一個把故事節奏搞砸的導演。喜歡海角七號,是因為導演把很多故事「揉」在一起的能力。那麼多的故事線索,那麼多困在苦悶裡無法突破的角色心境,還有過去的情書、今日的情緣、族群的互動、城鄉差距與族群鴻溝。最後,它們成了一個故事,成就一個搖滾舞台,完美結局。

誰做得到呢,光想到這個,我還是覺得它的四點六億,合理。


海角七號像是一盆茂密的種子盆栽,這塊土地上的人,大多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故事,自行發芽。愛情、親情、溫情、搞笑、諷刺、包容、非關道德、非關禮教,這部片挑出我們眼中的台灣美好的但又不完美的部分,是觀眾可以接受的台灣,不是每天打開新聞要被強迫接受的醜陋台灣。


當然情書很感人,但我還是最感動於,舞台上的合唱。

當中孝介在舞台上拉住阿嘉,一起分享沉醉在「男孩看見野玫瑰」的純粹美好之中,那瞬間,戰爭的仇恨、逃離的愧疚,勝利國與戰敗國之間的恩怨情仇,好像都隨著平等齊唱的音樂昇華了。
在那舞台上,是台灣人接受了日本人,還是大牌明星無私地分享了該是專屬的舞台,誰接納了誰,誰原諒了誰,誰勝誰負都不重要了。那舞台,是新世代與舊國寶齊同奮力演出,是多個種族都能盡情發聲的地方。

戲到那裏,我的心情翻騰,想要狂喜,卻也熱了眼眶,實在很想說:「,最後竟然還來個大和解!」。



那是電影中的烏托邦,但足以讓我們寄情些許複雜的民族情緒。



片子看完,我一直想到童話裡頭,關於太陽跟北風,打算讓旅人脫掉外套的故事。如果,「彼此原諒」可以像是和煦的暖陽,那,我們還要用冷冽刺骨的仇恨,繼續針鋒相對嗎?每一個時代都會發生好的跟不好的事情,當然電影把慘烈的戰爭,選擇性的用美麗的哀愁來詮釋並沒有錯,但如果真實生活中,我們都願意選擇放下過往、接納彼此,也許那遙不可及的烏托邦,或逐漸的挪近一些。

也許,就不會圍城濺血,也許,就不會有坦克壓過執著的青春。
事實上,過往的歷史才能被敘述,才有機會被省思,現今兩岸的糾葛,是除了口水政客之外,誰也不敢碰的課題。現在有哪個導演,敢為兩岸課題拍部片呢?



烏托邦真的很遠,但是,套句電影裡頭的對白:「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


我是期待的,在我看著新聞,瀕臨失望與放棄之際,有些人用影像說了個美麗的故事,讓我燃起一些想要看到彩虹的期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今天Wii了沒?

自從紅白機那個年代後,我就再也沒買過電視遊樂器了。這次跟老婆商量之後,打算響應馬政府的呼喚,用消費刺激經濟,而第一波目標就是Wii。因為沒有時間去比價,也不想研究軟改、硬改這些艱深的學問,所以就在2009年的第一天,冒著冷風帶著大量(??)的現金到朋友介紹的店家去敗了一台Wii。裝的過程並不複雜,只是沒有甚麼比較好玩的遊戲,所以裝好後只能揮揮棒或是相互打來打去。不過這麼虛擬的東西,對浩瑄來說或許還可以稍微適應,而對裕鑫來說可就是太遙遠了,也因此就出現了裕鑫還是拿著小汽車觀看遊戲畫面的鏡頭。不過還好後來找到了一個軌道車的小遊戲,終於讓裕鑫有了參與的感覺!   對照鏡頭外的藏鏡人,顯然浩瑄已經進入況狀,玩得很投入。     裕鑫手上拿的是...小汽車!!

動與靜

雖然每個小孩,在父母心中都是「 獨特的存在 」,不過,我總是盡力把他們的優點跟缺點放在一起看,才避免自己得到「父母的盲目病」。 有次我跟學妹惠婷聊到我女兒,說她可以玩到瘋,也可以在桌前坐著看書畫圖一小時沒問題,至於玩的程度,幾乎可以用「大暴走」來形容。 學妹聽完,很給面子的說:「 那很好啊,能靜能動 。」 我接著說:「 可是不能協調啊 。」自己覺得莞爾,但一想到那兩隻脫韁野馬,我可拿不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啊。 說到瘋癲跟沉靜並存的極端程度,我女兒又比弟弟更嚴重數倍,無論文攻武嚇、好言或惡臉,都無法將之收歸為一板一眼爸媽心裡的「 正常範圍 」之內,惟有學習耐著性子慢慢導引,小孩不是太脫序演出就好。   只能說,當媽的這幾年慢慢觀察下來,結論是每個小孩的天生氣質都不同,用 「比較」 的瞬間去抹煞小孩與生帶來的天性與天份,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偶爾,事情也會反過來,爸爸媽媽也會「脫序演出」,小孩會在旁邊耐著性子慢慢等待。我們不是完美的一家人,吵吵鬧鬧、嘻嘻笑笑,雞飛狗跳的度過每一天,期待的不過就是,如果世界末日,我們要相守一起,如果世界還有美好未來,那就請兩位小孩各自尋找幸福去。 那些「動與靜」,雖然也讓我深深困擾,但我想想,等到以後他們背起包袱離開家裡,這些點點滴滴,大概會成為我緊握不放的回憶吧。 前陣子跟攝影師好友奕琦聊起了「兒童攝影」,我說,那些讓小孩在攝影棚裡穿和服拿著油紙傘拍照的照片,的確讓我很雞皮疙瘩。(以上文句換成:拿著吉他穿皮衣、拿著海豹布偶頭上有蝴蝶結...等等都可以替換。) 我說,但是家用的六千元數位相機,我永遠只能叫小孩:「不要動,看這裡,笑一下。」因為小孩一動,只要光線不夠,整張影像都是糊的。 我多想...多想...多麼想,再過二十年後,還能在我不爭氣的老化記憶裡,搜尋他們嘴角的奶油,想記得他們賴在沙發上胡亂的嘻笑、拿著玩具發亮的眼神、玩到雜亂無章的頭髮.....。這些東西才是深深刻印在我潛意識裡卻無法被列印的畫面, 而不是「看這裡、不要動」 。 社團春遊回來,奕琦手上的專業相機跟她幾年累積下來的技術,完完全全的俘虜了我們夫妻的視線,也讓對待事物力求完美的老公,舉手投降。 那些動態的瞬間笑靨,是父母眼神貪求無厭的鎖定點,也許真的為了家庭,偶爾忙得無法呼...

小孩練合氣道的二三事

  五月19日午後,合氣道的小朋友們相約到公園練習,也讓奕琦阿姨拍照,留下小小的身體練合氣道時的身影。 本文圖片來源: 幸福留影   攝影師:陳奕琦     有一天他們會長大,但是身體的記憶會跟著他們一輩子。這句是雲門舞集幼兒舞蹈教室的廣告詞,我是相信的。只是對我而言,萬華合氣道場會比我千里迢迢帶小孩去市中心去上律動課,要來得親切許多。 對小孩而言,這裡不只是一堂「課」,這裡像是他們第二個家、第二個遊戲場、第二個認真學習的地方。   有朋友問我:「 小孩學了合氣道以後,萬一以後爸媽反而被打怎麼辦 ?」 其實,我也曾問過一樣的問題,當時我自己還沒開始練,不瞭解個中滋味,其實還蠻擔心以後想拿棍子打不孝子,反而被「 空手奪白刃 」怎麼辦? 人類是個複雜的動物,我想沒有一個問題,會有著單一答案。是不是練了鋼琴一定不會變壞,是不是國小念了資優班一定就能上台大,這些問題的答案會隨著時間、環境、情感...而不斷改變。 身為一個學員家長,我不能說「 練合氣道一定不會變壞 」,因為如果在道場中,教練再怎麼規範「 長幼有序 」的道理,但是假設家中的環境卻是由上而下的強勢高壓(家暴之類的),相信無論是不是合氣道的孩子,一路被壓抑到了青春期,也是會如同火山一樣的爆發吧。 人是複雜的動物,教養最後的結果,其實都需要很多因素去支持。   但是,當我自己也成為學員的時候,基本上,我就發現擔心合氣道的孩子會變壞,真的是有點多餘了。也許說出來很阿Q,但是,當你 「知道被壓趴在地上」 是什麼滋味,我相信一個正常成長的孩子,打從心底不會想出去逞兇鬥狠了。(何況外面的柏油地是更硬.....。) 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腳踏實地,要學會保護自己,也了解到面對師長跟對手要更懂得謙卑。這樣的事情,是只有父母兩人所無法獨自給予的,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大環境裡頭,去明白長幼之間的關係。當孩子找到歸屬感以及自己的位置,內心自然不會像飄盪的魂魄,急於在黑暗的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     我想,任何一個叛逆小孩,如果有聽到教練揮拳時衣袖有凌厲的風聲,他內心裡頭一定會盤算,想像自己想當「 惡少 」,但是遇到這種「 被害人 」的時候,可能會有什麼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