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修辭學與教育

 

猶記我還在念大學時,當時學校裡的必選通識課裡,有一門武俠小說導讀課,熱門得很,恐怕非得是高年級,而且在開放的第一時間就上網選課,不然連候補都沒機會。

看到這幾天聯合報論壇,為了討論國小四年級的國語修辭學,不同立場的各執一詞,似乎都各有道理。一開始先是李家同先生投書「天啊!小四考這個?可憐可憐孩子吧」,反映小四的課程中出現了不合乎程度的深奧修辭學,接下來是記者拿同一份題目請兩位校長解題,竟得到不同答案,再來便有人聲援,國小教育出了問題。一面批評的聲浪兩日之後,今日出現了兩位國語文老師,寫了「趴趴熊層層疊上去 學修辭本不難」「大人不懂 小學生就學不會?」,兩篇反駁的言論。

這個島上,教育生病了的這件事情,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新聞。

我們的大學生,連武俠小說這種通俗文學都需要搶課,事實上,我真以為這應該是國小或國中年紀的學生才應該沉浸的範疇;而國小搶著鑽研修辭,我以為,那應該是對國語文真正有興趣的大學生、研究生才應該在其中得到樂趣。這一切都反了,不是嗎?

 

李校長言之有理,聲援的人亦是振振有詞,反正教育的詬病不需要放大鏡也找得到;只是後來那兩篇國小老師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大人學不會的,豈能說孩子也學不會?是的,好老師很會教,趴趴熊層層疊上去,疊句法這樣教一點也不難,但是,講句老實話,對於我家小孩今後的九年國教裡,會遇到幾個像教學方式熱情活潑的老師,我一點把握也沒有

那麼困難的題目,是少數;那麼會教的好老師,是少數。看來雙方都是拿出「個案」對「個案」,這樣的討論最後一點交集也沒有。撥開這些個案不看,普遍來說,我們的基礎教育急欲提早拉高「可被量化」的程度;我們的高等教育,卻回頭去彌補學生本身過去沒能得到的快樂,得到的現象就是大學裡越通俗、越快樂的課,越是堂堂爆滿。

快樂不能被量化,興趣、感動不能被量化,所以就提早被犧牲了,你想知道閱讀金庸跟古龍的快樂,不好意思,等你把一切該考的都考完了,再到大學校園裡面去找吧。

十年教改的成果是本末倒置,優質的偏遠小學要裁校,沒程度的大學院校拼命設立。該教會小孩興趣與快樂的時候,卻教他們學術與鑽研,該是他們進入高等學院鑽研學術的時刻,卻要擔心這些年輕人自殺。從上到下,他們都不快樂,絕對不會只是為了一堂小四的修辭課,絕對不是為了學得會學不會的能力問題。諾貝爾大老的道歉,改變不了教改失敗的事實,誰能把學習的快樂還給孩子?

 

 

原文轉貼-延伸閱讀:

--------------------------------------------------------------------------

天啊!小四考這個?可憐可憐孩子吧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2009.03.07 05:44 am

最近,我在大學演講,都會有教授向我反映:我完全不懂我的孩子的國文考題,又怕他考不好,只好將他送進補習班補國文。有趣的是這個孩子什麼功課都不需補習,但必須補國文。國文有這麼難嗎?請看以下的考題,這是一位國小四年級學生的考題。

這份給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考題,令我傻眼,我一題也不會做,我將考卷寄給幾百位我的好友。所有回信者都說不會,只有兩位試做,答案也都不同。我的好友中包含了多位大學校長和教授,他們一致的反應是:題目太難了,小學生不該學這些東西。究竟難不難?我最後求教於兩位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他們也不會,而且他們都說這是修辭學的範圍,小孩子怎麼可以學這種玩意兒?

我們首先要確定這種題目難不難,答案無比簡單,這當然很難。小四的孩子如何能懂「映襯」。「映襯」絕對是一個抽象的觀念,文學修養好的人也許可以意會,我就問了好多人何謂「映襯」,越問越糊塗,至今不知道什麼樣的句子屬於「映襯」。

在小學考如此艱深的題目,可想而知的是孩子會多麼的沮喪,也可以想像得到孩子們對國文的望之生畏。我小時候不管這些,只學了一些成語和典故。雖然不懂「映襯」,至少會看書,也會寫還算通順的文章。尤其幸運的,我從未為國文而煩惱過,我從小就很喜歡上國文課。

不會這些修辭學,有沒有關係?對我而言,顯然是沒有關係,因為我看得懂文章,也能寫文章。我的那些朋友,也都不會「遞進」和「承接」,照樣在社會生存,好幾位非常出人頭地。我為了小心起見,又去問了幾位中文系教授,他們都說學了這些學問,無助於小學生的國文程度。我們大家每天都會讀文章,有那一位是因為知道每一句話的修辭格以後才瞭解文章的意義的?又有那一位在寫某一句話的時候,知道這個句子屬於那個修辭格的。比方說,我們小時候都曾寫過「媽媽愛我,她每天燒好吃的菜給我吃」。我們恐怕一輩子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格。

我不願在此追究這種出難題考學生是如何開始的,很多人說,這種難題的受害者是廣大的無辜小孩子,受益者卻是補習班。我希望這不是事實,因為考試領導教學,已非好事,補習班領導教學,完全是匪夷所思。問題是: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員知不知道小學生的痛苦呢?我建議教育部的大官們做做這份考卷。做完以後,總該採取一些行動吧,我們的小孩子太可憐了。

我們小學生的家長們不能再對這件事沉默了。你們應該讓教育當局知道你們的想法。孩子害怕國文,是一件可怕的事。

【2009/03/07 聯合報】

--------------------------------------------------------------------------

老師把國語變恐怖了!

【聯合報╱黑白集】

2009.03.08 03:42 am

小四的國語考題,連大學教授看了都瞠目結舌,不知如何作答。什麼句子叫映襯、排比,什麼是遞進複句、承接複句?才開始學習自我表達的十歲孩童,被老師提早趕進修辭分析的恐怖世界,簡直是反教育。

可怕的是,這還不是一個學校某位怪咖老師的一時興起之作,而是國小語文課的普遍現象。一位國小老師說,國中國文「都在講修辭」,如果小學不教,進了國中就跟不上。原來,台灣的教育是以折騰孩子為己任,而且一脈相承、環環相扣;國小受苦,只是為了國中受難作準備。

這種恐怖教學法,若有助於磨練孩子的心志和能力也就罷了;事實上,卻只加速學生國語文的「火星文」化而已。試想,才認了幾年字的學童,語文課最重要的應是學習感受與表達,行有餘力再談欣賞進階。但當老師把語文修辭變成了化學分析,學生必須辨識每個句型並加以分類,不僅本末倒置,也著實教人倒盡胃口。

越喊解放,卻綁得越死,十年教改讓人無言以對。許多上一代的人從未學過修辭學,文章照樣寫得精采通暢;現在小學就上修辭,反倒教出許多連句子都寫不完整的學生,這不是揠苗助長嗎?更何況,小四上的只是「國語」課,不能讓孩子先好好學會講話嗎?

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孩子們活在恐怖的修辭的夢魘中,苦苦掙扎,卻投訴無門;最後,只能藉李家同教授的投書代為反映其疑惑與不滿。僅從這個過程,教育體系的知覺遲緩已一覽無遺了。教育部!這回你聽見了嗎?

------------------------------------------------------------------------

小四程度高》國小老師:怕國中接不上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3.07 03:00 am

國小老師蘇明進指出,國小階段教一些簡單的修辭學,可幫助小朋友建立閱讀賞析的能力,若能用在作文上,就能寫出華麗出色的文章。

蘇明進解釋,像譬喻、擬人等修辭,不只在寫作時用得到,也常出現在口語中。像「映襯」的確是比較難,學生不一定能理解,但若課文中出現這樣的修辭法,老師都會說明,讓學生了解。

已有近卅年小學教學經驗的柳老師則認為,「映襯」是很抽象的修辭法,就算學生聽了還是似懂非懂,老師都還是會教,這是為讓小朋友有個印象,並不強迫學生一定要會用,當他們閱讀的內容開始加深時,自然就能了解。

柳老師說,前幾年國小教材從部編本改成一綱多本時,出版社編教材不知如何拿捏難易,所以編得過於簡單,結果學生進國中時銜接不上,因為國中國文都在講修辭,但小學完全沒學過。有學生說,「國文比數學還難。」甚至有學生到國中就放棄國文。

蘇明進說,也因有國中老師反映希望能在國小打基礎,所以國小教材才又慢慢加入一些修辭學。

現在的家長在小學時大多沒學過修辭,老師指出,多數家長希望教多一點,若別的班有教,就會在意自己孩子的班上有沒有教。

【2009/03/07 聯合報】

------------------------------------------------------------------------

修辭學早已死亡了 孩子虛耗生命

【聯合報╱謝大寧/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嘉縣民雄)】

2009.03.09 02:16 am

這兩天有關中小學國文課到底該不該教修辭問題,似乎吵得沸沸揚揚的。我想我得先破題式地表示我的基本看法和結論:那就是以修辭格的熟練作為國文能力的指標,根本就是件荒唐的事。

幾年前,我的小孩還在小學。當中文系教授的我也不會答小孩的國語考題時,我實在有種荒謬感。於是我拿了這些考題,也去考了好多中文系教授,結果是所有人幾乎目瞪口呆。有位台大中文系教授告訴我,他有許多學生畢業後在中小學教國文,這些學生常回來跟他抱怨,說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教這些修辭格,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會。

有一回我問了也在中文系教修辭的老同學,他聳聳肩,嘆了口氣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國文教學會出現如此荒唐的場景。

從學術史角度說,修辭學當然是一門有悠久歷史的學問,可是如果大家有興趣翻一下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的話,就會發現修辭學主要在談的是如何在一場論辯中去說服別人的理論,而不是在談所謂的「修辭格」。就這理論來說,其主軸乃是在論證說理的邏輯上。這其實是容易理解的,要想說服別人,則其重點當然應該在於如何增進自己的論證邏輯,因為這是「服人之心」的部分,至於華麗的辭采,磅礡的氣勢等等固然重要,但它充其量只在「服人之口」而已,這兩者輕重之間,應該是無庸置論的。

假如說修辭學真能按照亞里斯多德當年的構想發展下去,那麼它很可能仍會是今天學術市場上的一門重要學科。然而很不幸的是,一種為修辭的手段進行分類的興趣,卻逐漸耗損這門學問,終於,當修辭學幾乎變成「修辭格之分類」的學問後,它也就成了一門無用的、消亡的學問。這其實就是從十九世紀開始,修辭學完全從西方大學的課程中被驅逐出去的主因。法國當代的大哲學家利科便曾如此說道:「當將修辭格進行分類的興趣,完全代替了給廣泛的修辭學領域賦予生機的哲學觀念時,修辭學也就死亡了」。

實在說,這就是修辭學的實況,而這也不正是我們現在中小學國文教學的實況嗎?有誰能夠真正為我們論證一下,這種「修辭格的分類」會是有用的?哪個文學家、詩人在構思的時候,曾經想到過要使用什麼修辭格?修辭格對寫作而言,究竟是一個「葵花寶典」還是只是「焚琴煮鶴」而已?又有哪個老師或是教育專家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我們的子弟去學一些已經死亡的學問?今天有沒有哪個物理學教科書會教托勒密的天文學?那為什麼我們的小孩要為修辭格繼續痛苦下去?為什麼我們的小孩仍得在水深火熱中學一堆「垃圾」學問?這除了肥了補習班,還對誰有好處?

修辭學可不可能起死回生呢?這當然是學術界可以討論的課題。事實上這些年來,相關討論是豐富的,史丹福學派所著眼的隱喻的認知功能,乃至詮釋學所著眼的隱喻的詮釋功能,都是對修辭學的新發展,這也是健康的發展,但無論如何,就是沒有人再認為對修辭格進行分類是件有意義的事。然則,我能不能請問主管當局:

「什麼時候才能停止這種虛耗生命的學習?什麼時候才能開始給我們的小孩一些有意義的學問?」

請教育部和那些編課本和出考題的專家們,給我們一個答案吧!

-----------------------------------------------------------------------

大人不懂 小學生就學不會?

【聯合報╱車惠軒/國小教師(台南市)】

2009.03.09 02:16 am

國小教科書都是各領域學有專精的學者教授所編寫。它內容的深寬廣度從來都不是最基層的小學老師所能決定的。作老師的充其量只像廚師,餐廳業者和供貨的菜商決定要進什麼菜,而老師就負責作菜。於是,即便我們看出某些「菜色」不適合給孩子吃,也必須竭盡心力地將這些「菜」,烘焙成讓孩子們吃得下口。

以「遞進副句」來說,經過老師解說,小朋友就能造出「媽媽要我考一百分,還要我考第一名」這種生活化且符合題意的句子。再拿「轉折副句」來說,小朋友可以很輕鬆的造出「本來昨天要去烤肉,卻因大雨不停而臨時取消」。至於「映襯修辭」,乍看確實會嚇倒一票人,但你若看到小朋友造出「在吵鬧的教室裡,他卻睡得像嬰兒般安詳」,就不會對這份考題那麼大驚小怪了。

不過,時代在進步,連電腦、手機推出一年就算舊機型了,李家同教授,您憑什麼以您讀小學時代的眼光來看現在的孩子呢?您不會的題目,不表示現在的小學生也不需要或沒能力會啊!

-----------------------------------------------------------------------

趴趴熊層層疊上去 學修辭本不難

【聯合報╱林彥佑/國小教師、國語文領域召集人(高縣林園)】

2009.03.09 02:16 am

筆者目前正在著手研究論文「修辭技巧在寫作教學上的運用—以四年級為例」,深感修辭的確能提升孩童寫作能力,只要深入淺出,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修辭怎麼教?教什麼?用什麼教材都是值得思考的。我怎麼教類疊?我告訴孩子:像趴趴熊一樣一層一層疊上去;像一個木是「木」字,二個木是「林」,三個木是「森」;三個水是「淼」等;我還跟孩子說,像斑馬線的黑白交錯,就是「類字/類句」的原則;每位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找題材,然後從句型中去想像,多麼有趣。因此,沒有學過修辭的孩子,只會寫出「漂亮」,學過類疊修辭的孩子會說:「漂漂亮亮」,這就是詞語的類疊。

有些學生連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有如「上刀山下油鍋」般地痛苦,不如從修辭談起,先從簡單的「句型」上演練,至少可以在全篇文章裡找到「幾句」比較像樣的地方。而如果要寫出一篇好文章,修辭的能力當然不可或缺。

修辭應該學到什麼地步?事實上,目前國小的國語教科書,大體上以類疊和感嘆最多,其次為擬人(轉化)、設問、排比等,課本出現的都是孩子容易習得、運用的;較難的,根本不需要記,俟國中再去修習就好了。

孩子學了修辭後,可以有自我提醒與自我修改的能力。在國語習作的造句和成篇的作文上,我一定會提醒學生要運用什麼修辭,或是這個造句要和大自然、和飲食、和立志有關等,至少孩子可以再進一步的思考,訓練語句與語感的能力。

修辭在國小國語課本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筆者相信這是必要的,只要學生能自然運用,想得通之後,就不是「壓力」;如果可以讓孩子聽得懂,那考不考有何關係?壓力何在?

【2009/03/09 聯合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今天Wii了沒?

自從紅白機那個年代後,我就再也沒買過電視遊樂器了。這次跟老婆商量之後,打算響應馬政府的呼喚,用消費刺激經濟,而第一波目標就是Wii。因為沒有時間去比價,也不想研究軟改、硬改這些艱深的學問,所以就在2009年的第一天,冒著冷風帶著大量(??)的現金到朋友介紹的店家去敗了一台Wii。裝的過程並不複雜,只是沒有甚麼比較好玩的遊戲,所以裝好後只能揮揮棒或是相互打來打去。不過這麼虛擬的東西,對浩瑄來說或許還可以稍微適應,而對裕鑫來說可就是太遙遠了,也因此就出現了裕鑫還是拿著小汽車觀看遊戲畫面的鏡頭。不過還好後來找到了一個軌道車的小遊戲,終於讓裕鑫有了參與的感覺!   對照鏡頭外的藏鏡人,顯然浩瑄已經進入況狀,玩得很投入。     裕鑫手上拿的是...小汽車!!

動與靜

雖然每個小孩,在父母心中都是「 獨特的存在 」,不過,我總是盡力把他們的優點跟缺點放在一起看,才避免自己得到「父母的盲目病」。 有次我跟學妹惠婷聊到我女兒,說她可以玩到瘋,也可以在桌前坐著看書畫圖一小時沒問題,至於玩的程度,幾乎可以用「大暴走」來形容。 學妹聽完,很給面子的說:「 那很好啊,能靜能動 。」 我接著說:「 可是不能協調啊 。」自己覺得莞爾,但一想到那兩隻脫韁野馬,我可拿不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啊。 說到瘋癲跟沉靜並存的極端程度,我女兒又比弟弟更嚴重數倍,無論文攻武嚇、好言或惡臉,都無法將之收歸為一板一眼爸媽心裡的「 正常範圍 」之內,惟有學習耐著性子慢慢導引,小孩不是太脫序演出就好。   只能說,當媽的這幾年慢慢觀察下來,結論是每個小孩的天生氣質都不同,用 「比較」 的瞬間去抹煞小孩與生帶來的天性與天份,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偶爾,事情也會反過來,爸爸媽媽也會「脫序演出」,小孩會在旁邊耐著性子慢慢等待。我們不是完美的一家人,吵吵鬧鬧、嘻嘻笑笑,雞飛狗跳的度過每一天,期待的不過就是,如果世界末日,我們要相守一起,如果世界還有美好未來,那就請兩位小孩各自尋找幸福去。 那些「動與靜」,雖然也讓我深深困擾,但我想想,等到以後他們背起包袱離開家裡,這些點點滴滴,大概會成為我緊握不放的回憶吧。 前陣子跟攝影師好友奕琦聊起了「兒童攝影」,我說,那些讓小孩在攝影棚裡穿和服拿著油紙傘拍照的照片,的確讓我很雞皮疙瘩。(以上文句換成:拿著吉他穿皮衣、拿著海豹布偶頭上有蝴蝶結...等等都可以替換。) 我說,但是家用的六千元數位相機,我永遠只能叫小孩:「不要動,看這裡,笑一下。」因為小孩一動,只要光線不夠,整張影像都是糊的。 我多想...多想...多麼想,再過二十年後,還能在我不爭氣的老化記憶裡,搜尋他們嘴角的奶油,想記得他們賴在沙發上胡亂的嘻笑、拿著玩具發亮的眼神、玩到雜亂無章的頭髮.....。這些東西才是深深刻印在我潛意識裡卻無法被列印的畫面, 而不是「看這裡、不要動」 。 社團春遊回來,奕琦手上的專業相機跟她幾年累積下來的技術,完完全全的俘虜了我們夫妻的視線,也讓對待事物力求完美的老公,舉手投降。 那些動態的瞬間笑靨,是父母眼神貪求無厭的鎖定點,也許真的為了家庭,偶爾忙得無法呼...

小孩練合氣道的二三事

  五月19日午後,合氣道的小朋友們相約到公園練習,也讓奕琦阿姨拍照,留下小小的身體練合氣道時的身影。 本文圖片來源: 幸福留影   攝影師:陳奕琦     有一天他們會長大,但是身體的記憶會跟著他們一輩子。這句是雲門舞集幼兒舞蹈教室的廣告詞,我是相信的。只是對我而言,萬華合氣道場會比我千里迢迢帶小孩去市中心去上律動課,要來得親切許多。 對小孩而言,這裡不只是一堂「課」,這裡像是他們第二個家、第二個遊戲場、第二個認真學習的地方。   有朋友問我:「 小孩學了合氣道以後,萬一以後爸媽反而被打怎麼辦 ?」 其實,我也曾問過一樣的問題,當時我自己還沒開始練,不瞭解個中滋味,其實還蠻擔心以後想拿棍子打不孝子,反而被「 空手奪白刃 」怎麼辦? 人類是個複雜的動物,我想沒有一個問題,會有著單一答案。是不是練了鋼琴一定不會變壞,是不是國小念了資優班一定就能上台大,這些問題的答案會隨著時間、環境、情感...而不斷改變。 身為一個學員家長,我不能說「 練合氣道一定不會變壞 」,因為如果在道場中,教練再怎麼規範「 長幼有序 」的道理,但是假設家中的環境卻是由上而下的強勢高壓(家暴之類的),相信無論是不是合氣道的孩子,一路被壓抑到了青春期,也是會如同火山一樣的爆發吧。 人是複雜的動物,教養最後的結果,其實都需要很多因素去支持。   但是,當我自己也成為學員的時候,基本上,我就發現擔心合氣道的孩子會變壞,真的是有點多餘了。也許說出來很阿Q,但是,當你 「知道被壓趴在地上」 是什麼滋味,我相信一個正常成長的孩子,打從心底不會想出去逞兇鬥狠了。(何況外面的柏油地是更硬.....。) 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腳踏實地,要學會保護自己,也了解到面對師長跟對手要更懂得謙卑。這樣的事情,是只有父母兩人所無法獨自給予的,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大環境裡頭,去明白長幼之間的關係。當孩子找到歸屬感以及自己的位置,內心自然不會像飄盪的魂魄,急於在黑暗的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     我想,任何一個叛逆小孩,如果有聽到教練揮拳時衣袖有凌厲的風聲,他內心裡頭一定會盤算,想像自己想當「 惡少 」,但是遇到這種「 被害人 」的時候,可能會有什麼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