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Youtube,讓家裡沒裝有線電視的我,也能看到一些短篇影像。)
在網路上亂逛,意外的發現這些小短片。
不過,「人生沒有意外」,這些意料之外的小發現,是否呼應了我最近思想之內的心情。
我不是日本樂團Mr.children的歌迷,但無可否認這首歌的MV不但加乘了歌曲的深度與遠度,也讓人充滿了無限想像。MV中創造了有如電影「少林足球」一般讓人熱血沸騰劇情,四個中年大叔,在飽受生活現實的折磨以後,還想重新燃起青春時代的音樂搖滾夢。是為了圓夢,也是為了往後的日子還有生存的勇氣。
少林足球是爆笑得太過戲劇化了,笑點十足。而這四個大叔,卻很接近真實人生。
Randy Pausch教授生前的最後一堂課,大概網路上有許多人都看過了影片,講的是如何實現兒時夢想。朱學恆的部落格中有多篇報導,網路上也有將演講文翻譯成中文的文章。
這些小短片都蠻發人深省的。
如果第一個短片裡,美術老師希望小孩畫的都是一樣粉紅色的小白兔或是彩色森林呢?如果爸爸媽媽第一時間就先來個歇斯底里,大喊:「還不去寫功課,畫這什麼東西,浪費什麼時間!」......最後,那隻可愛的大鯨魚就會難產吧。
看來我家已經扼殺掉不少大鯨魚,海洋上已經屍橫遍野,染紅了整個海洋。
是整個教育的問題,還是我們這當爸媽的問題。
是成人本身的問題,還是現實的問題。
小孩都很盧,為了想做的事情,不管怎樣都想做到;大人都很強硬,為了想看到明天的太陽,用氣勢壓著小孩,不管怎樣都要小孩妥協。這種戲碼,三不五時要上演。
我想到我國小五年級時爬到舊家三樓的屋頂邊上,一手勾著鐵架,一手拿著望遠鏡,站著幾個小時,就為了等著看天文星象的變化。
乍然回首,物換星移,已經快忘記那種熱愛一件事物的感覺。
當年從復興美工的考場回來,媽媽說:「畫圖有什麼前途呢?」從此,畫筆上積滿了灰塵。我不怪我媽,怨的是當年沒有鬼吼鬼叫,把東西摔到牆壁上只為了達成目的的自己。
是我沒有勇氣,還是愛得不夠用力。這些年來我遭遇到的每件事情,讓我不斷的在想。
向現實妥協就是一種成長的表現。是嗎?
所以當小孩都已經長大成人了,懂得向所有的現實妥協,所以呢?得到了什麼?
對事物的狂熱,一旦流失掉了,是很難回頭的。
我們都太害怕小孩受到傷害,太害怕他們所熱愛的事物,會害她們陷入萬劫不復。但是真正讓孩子們失去一切的,卻是「阻止他們去愛」的過度保護。
那樣的熱情,如果還要重新尋找,我還找得到嗎?
那樣的熱情,如果出現在我家小孩身上,我會千方百計澆熄它嗎,以愛為名,行囚禁之實?
最後一堂課,是想要精采還是沉默?這個答案的起源,是不是要看年幼時候的那隻鯨魚,是否還沒悠游到海洋就已經被捕鯨船宰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