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02的文章

黑鷹計畫

『 唯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戰爭的結束 』-柏拉圖。     我強烈覺得,這是一部值得進電影院看的電影,只是還沒散場就聽見有人喊著難看,抱怨著沒劇情,實在為它喊冤。   故事在哪裡?如果這部片子缺乏觀眾普遍認定的戲劇性,缺乏像「搶救雷恩大兵」裡頭那樣可以被敘述、被辨證、被感動的劇情的話,它的表達為何?我想,它一點也不想要『感動』觀眾,幾個足以引人落淚的場景,就在醞釀的過程中硬生生的被截斷,可見賺人熱淚並非這部片的訴求,整部片子無意「敘述一個故事」,也無心在戰爭片中宣揚和平教義,它只是讓戰爭在遠方顯現,而判斷必須湧現自觀者內心。在反戰時期後,許久許久的現在,故事還在繼續。我想起那隻電影裡頭士兵從地上撿起的斷手,究竟那個人跟手的關係是什麼?是貪圖殘肢上有利可圖的金錶,還是分離的肢體來自於士兵親愛的同袍?那隻斷手最終是被呈上高層邀功,還是回歸到主人家鄉父母的懷抱?   寂靜之聲,是在表達一種不能被表達的事物。很多零碎的鏡頭,一再的提醒我們故事沒有說完。 相對於索馬利亞、相對於美國,我只是一個外國人;理所當然的,電影裡直昇機墬毀揚起的漫天碎片,轉化到銀幕之前,也就只能成為細細碎碎的喃喃自語。於是,我坐在冷氣溫度適中的戲院座椅上,旁觀著兩軍交戰時閃爍在士兵額前頸間的大汗淋漓。也於是,我在飽食完台北繁華的速食之後,過脹地猜想非洲的饑民挨著軍權霸權槍口下搶食的心慌。 這不是矛盾,而是銀幕內與外的『現實』。 甚至,導演在處理手法中,現實也如此包容著「矛盾」。 非洲子民的嗓音多麼渾厚美妙,暴民的喊殺聲卻令聞者心生恐懼;每日早晚信徒面對太陽祈禱如此虔誠,可是為了捍衛自我信仰而將敵人分屍也絕不手軟。事實上,這部片子並不旨在處理矛盾跟對立的議題,而在於融合兩者使之還原成真實。觀眾也就會發現街頭音樂的配樂跟轉身投籃使得戰爭非常「生活」;最寫實無修飾的戰爭拍攝鏡頭穿插以優美如國家地理雜誌上如詩的畫面(當老人抱著小孩屍體走過的時候,我才驚覺,我都用什麼樣的眼光在看待這些紀錄影像,構圖?感受?知識的片段?)。反之同屬一陣線的美國直昇機隊與地面部隊,竟然是用如此不一的角度在面對這場襲擊的戰爭,進而造成我們所見的更多傷害跟挫敗。 對立的界限是如此模糊。 觀眾若問為何而戰?白人男子低沉的聲音說打仗是為了要改變世界,而出乎意料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