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神秘河流




[神秘河流]

很舊的片子了。 一直惦著說沒看,趁著一早小孩還在睡覺,把VCD翻出來看一看。
(想看簡介,這位作者寫得很詳細。想看影評,黃先生寫得很專業。)


三個演技派男演員都是我很喜歡的男星,但我覺得這部片,好像沒讓他們有很大的發揮,雖然導演是有名的克林伊斯威特。個人覺得,戴維(提姆羅賓斯)的角色某些時候表現得有些矯情,西恩(凱文貝肯)的角色看起來又有點大材小用的感覺,看來吉米(西恩潘)似乎可能是演得比較過癮的那個人了。




戲到一半,大概就猜得出來兇手是誰,所以這不算是一部推理好片;看到西恩潘痛苦,但卻引不起觀眾心理的共鳴,所以,它沒打算讓你釋放眼淚;要說討論社會犯罪事件,似乎也不是很專注在這議題上。看起來好像是一部不溫不火的片子,但是,看到戲的結尾,吉米的老婆摟著他說的那些話,竟讓我感到一陣寒意。


先問一個問題,你覺得是態度決定命運,還是命運決定態度呢?

吉米從小就叛逆、西恩小時就中規中矩,戴維對看來就沒有信心,所以即使他看到了假裝是警察的歹徒車上骯髒不勘,就算他心生懷疑,也不敢不上車。到底是因為他住得遠,讓歹徒有理由恐嚇他上車,還是因為他看起來最好搞定?

接下來的事情,似乎照著劇本走,被侵害的少年一生庸庸碌碌,成了人高馬大但是生活困苦的中低收入戶;中規中矩的,成了警察;叛逆的,進了監獄,又出了監獄洗心格面,成為一間小商店的老闆,卻離不開沒洗心革面的親戚朋友。


上車的常在想:如果當初沒上車就好了。沒上車的也曾想:如果當初是我上了那台車,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老是想到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小說「歧路花園」。在每個時間點。都有無限種可能性,它們分岔、交錯、會合....。

就算不同人上了車,三個人的命運是否還會是一樣的?走過了侵害傷痛,中規中矩的西恩,依然是選擇了當警察,叛逆的吉米變得更叛逆,沒有自信的戴維是否依然是庸庸碌碌。假設性的問題,答案沒人知道。

戴維是戲中很典型「命運決定態度」的角色,很明顯的,他沒有一刻忘記過去身上的痛楚,在現實生活中雖然隱藏了,也結婚生子了,但整個的表現出來的樣子,卻是跟著命運走。當多年以後,黑道兩兄弟叫他上車,那情景是否似曾相識。


為什麼吉米的老婆說了戲末那些話時,害我當時真的有點背脊發涼,因為她這角色一直很配角,沒想到,到了最後,她竟然成為「態度決定命運」的對照組,果然不愧身為「大哥的女人」。我還以為這個還需要親友陪伴的柔弱角色,最後會哭著叫老公去自首,卻沒想到,她盡了全力維護自己的國度,溫和之中竟然充滿狠勁。就連話語中嘲笑戴維的老婆,也沒帶任何的同情心。


這部戲裏頭,誰放棄了人生,誰鞏固了家園,有人背負命運,有人掌控命運。河流並不神秘,是人世間這些錯綜複雜的事情,才是無法被回答的問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虛擬的二三事

我家兩個小孩,一直過著許多虛擬幻想的生活,虛擬廚師、動物管理員、公車司機、美髮師、老師、照顧小孩的媽媽...之類的。當然,也一定會有人說:「小孩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孩童總是在模擬之中學習成人世界的一切,當然也是因為總不可能真讓四歲半、兩歲半的他們拿刀子去當真正的廚師吧。 我曾經也想過,現在社會對孩童的虛擬遊戲影響了多少。 像我那年代的童年,好歹「見狗是狗、見貓是貓」。這句很白話,意思就是我幼年初次認識的第一印象,都會是「 真 」的東西。但到了我小孩這一代,事情又不一樣了....(我老了,這什麼語氣.....)。浩瑄從出生到出門看到第一隻貓、第一隻狗為止,可能就已經事先認識了許多「 再造性的衍生品 」,對她而言,到底是米老鼠比較真實,還是樓下臭水溝冒出來的老鼠真實,我這媽也不敢貿然回答。 我這年代,還有些意願堅持「 真實 」....(這語氣又不知不覺跑出來...我老了....),但看來似乎一轉眼,這世代對於真與假的界線已經日漸消彌。 米老鼠是假的老鼠,但對小孩而言,牠卻是真實的存在,打開小孩的玩具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加上現代化的幼兒教具如此多元,小孩很早以前就已經在「 看著假的學真的 」。 當然也有可能有人會問,這問題嚴重嗎,或者是一個全職宅媽的牛角尖世界。 我個人認為,這問題不是嚴重,而是一代一代衍生下去,漸漸成為一種無可避免的現象。 當我的小孩指著電視上唱歌的波伽利(演唱會DVD),問我說:「 媽媽,是真的有波伽利這個人嗎? 」有,他有血有肉。 事實上,他們卻從來沒有問過我:「料理鼠王裡面那隻老鼠真的會煮菜嗎?」何者對他們比較真實,或者真與假這兩件事對他們並不重要了。 是大人先打破了真假的界線,往後沒有理由批評下個世代活在虛擬裡面。 也許未來,真的油畫、真的水墨畫、真的鋼琴....之類的東西,都會漸漸被取代。 而什麼東西會被留下來呢。 反正想不到的答案也是想不到的,那我這篇幹嘛這麼語重心長又不停喃喃自語,觸發我思考虛擬與真實的原因,就要出現了,答案就是......................... 我家那兩個小傢伙,有天,我聽到他們在對話。姐姐跟弟弟說:「來,這隻給你,假裝你在玩賽車,等下我們要一起玩跳舞喔。」兩個小鬼拿著我家的電

動與靜

雖然每個小孩,在父母心中都是「 獨特的存在 」,不過,我總是盡力把他們的優點跟缺點放在一起看,才避免自己得到「父母的盲目病」。 有次我跟學妹惠婷聊到我女兒,說她可以玩到瘋,也可以在桌前坐著看書畫圖一小時沒問題,至於玩的程度,幾乎可以用「大暴走」來形容。 學妹聽完,很給面子的說:「 那很好啊,能靜能動 。」 我接著說:「 可是不能協調啊 。」自己覺得莞爾,但一想到那兩隻脫韁野馬,我可拿不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啊。 說到瘋癲跟沉靜並存的極端程度,我女兒又比弟弟更嚴重數倍,無論文攻武嚇、好言或惡臉,都無法將之收歸為一板一眼爸媽心裡的「 正常範圍 」之內,惟有學習耐著性子慢慢導引,小孩不是太脫序演出就好。   只能說,當媽的這幾年慢慢觀察下來,結論是每個小孩的天生氣質都不同,用 「比較」 的瞬間去抹煞小孩與生帶來的天性與天份,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偶爾,事情也會反過來,爸爸媽媽也會「脫序演出」,小孩會在旁邊耐著性子慢慢等待。我們不是完美的一家人,吵吵鬧鬧、嘻嘻笑笑,雞飛狗跳的度過每一天,期待的不過就是,如果世界末日,我們要相守一起,如果世界還有美好未來,那就請兩位小孩各自尋找幸福去。 那些「動與靜」,雖然也讓我深深困擾,但我想想,等到以後他們背起包袱離開家裡,這些點點滴滴,大概會成為我緊握不放的回憶吧。 前陣子跟攝影師好友奕琦聊起了「兒童攝影」,我說,那些讓小孩在攝影棚裡穿和服拿著油紙傘拍照的照片,的確讓我很雞皮疙瘩。(以上文句換成:拿著吉他穿皮衣、拿著海豹布偶頭上有蝴蝶結...等等都可以替換。) 我說,但是家用的六千元數位相機,我永遠只能叫小孩:「不要動,看這裡,笑一下。」因為小孩一動,只要光線不夠,整張影像都是糊的。 我多想...多想...多麼想,再過二十年後,還能在我不爭氣的老化記憶裡,搜尋他們嘴角的奶油,想記得他們賴在沙發上胡亂的嘻笑、拿著玩具發亮的眼神、玩到雜亂無章的頭髮.....。這些東西才是深深刻印在我潛意識裡卻無法被列印的畫面, 而不是「看這裡、不要動」 。 社團春遊回來,奕琦手上的專業相機跟她幾年累積下來的技術,完完全全的俘虜了我們夫妻的視線,也讓對待事物力求完美的老公,舉手投降。 那些動態的瞬間笑靨,是父母眼神貪求無厭的鎖定點,也許真的為了家庭,偶爾忙得無法呼吸,但我

老歌介紹 – Two Occasions

記得之前在讀書住校的時候,學校在交誼廳有擺放電視。因為是公眾場所,所以通常都是播放運動比賽這種比較不會有個人厭惡的節目。對運動我是沒甚麼興趣,當時比較想看的音樂頻道,如MTV與Channel V。以前的MTV與Channel V幾乎都是播放音樂影帶(MV),而不像現在有很多綜藝節目。但是因為(西洋)音樂屬於小眾,所以通常只有深夜或是放假這種人少的時候才有可能稍微過癮一下。 萬萬沒想到科技的進步,不過10餘年的光景,現在在網路上不但可以看到最新的音樂影帶,連許多早被遺忘的音樂影帶也可以找到。這一大部分當然得感謝YouTube(或Google)。我今天要介紹的這首歌 – Two Occasions - 其實不算太紅,而其主唱 – Babyface - 在台灣也不是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這首歌,很有Babyface抒情的味道,節奏明確而順暢,所以我很喜歡。 剛開始尋找的時候,我發現這首歌是一個叫Deele的團體所演唱。音樂影帶則是三個黑人,而且一開始主唱的那個黑人,怎麼看也不像是Babyface。後來,經由wiki的指點,才知道Deele是Babyface早期參與的一個團體,而這首歌就是由此團體在1988年所推出。說實在的,這種20年前的音樂影帶,以現在來看還蠻好笑的,尤其是片中演員的裝扮,實在是復古到令人不敢恭維。如果你不相信,看看影帶的捷圖就可以窺見一二:   雖然是唱抒情歌,但是舞步也應該稍微排練一下才對得起觀眾     這個鼓手可能真的太缺錢了才會願意演出這支音樂影帶     一開始主唱的就是這個傢伙,光看臉型也知道不可能被稱之為Babyface。   正牌的Babyface,當時是娃娃臉,現在則變成了寬螢幕版的娃娃臉     這個黑衣女子不斷串場舞蹈,應該只是需要陰陽協調才有這個角色吧?     比較接近”人樣”的Babyface。     雖然音樂影帶真的蠻好笑的,不過卻無損於音樂本身,就請各位客官用心聆聽(最好可以順便閉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