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孩練合氣道的二三事

 

五月19日午後,合氣道的小朋友們相約到公園練習,也讓奕琦阿姨拍照,留下小小的身體練合氣道時的身影。

本文圖片來源:幸福留影  攝影師:陳奕琦

 

 

有一天他們會長大,但是身體的記憶會跟著他們一輩子。這句是雲門舞集幼兒舞蹈教室的廣告詞,我是相信的。只是對我而言,萬華合氣道場會比我千里迢迢帶小孩去市中心去上律動課,要來得親切許多。

對小孩而言,這裡不只是一堂「課」,這裡像是他們第二個家、第二個遊戲場、第二個認真學習的地方。

 

有朋友問我:「小孩學了合氣道以後,萬一以後爸媽反而被打怎麼辦?」
其實,我也曾問過一樣的問題,當時我自己還沒開始練,不瞭解個中滋味,其實還蠻擔心以後想拿棍子打不孝子,反而被「空手奪白刃」怎麼辦?

人類是個複雜的動物,我想沒有一個問題,會有著單一答案。是不是練了鋼琴一定不會變壞,是不是國小念了資優班一定就能上台大,這些問題的答案會隨著時間、環境、情感...而不斷改變。

身為一個學員家長,我不能說「練合氣道一定不會變壞」,因為如果在道場中,教練再怎麼規範「長幼有序」的道理,但是假設家中的環境卻是由上而下的強勢高壓(家暴之類的),相信無論是不是合氣道的孩子,一路被壓抑到了青春期,也是會如同火山一樣的爆發吧。

人是複雜的動物,教養最後的結果,其實都需要很多因素去支持。

 

但是,當我自己也成為學員的時候,基本上,我就發現擔心合氣道的孩子會變壞,真的是有點多餘了。也許說出來很阿Q,但是,當你 「知道被壓趴在地上」 是什麼滋味,我相信一個正常成長的孩子,打從心底不會想出去逞兇鬥狠了。(何況外面的柏油地是更硬.....。)

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腳踏實地,要學會保護自己,也了解到面對師長跟對手要更懂得謙卑。這樣的事情,是只有父母兩人所無法獨自給予的,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大環境裡頭,去明白長幼之間的關係。當孩子找到歸屬感以及自己的位置,內心自然不會像飄盪的魂魄,急於在黑暗的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

 

 

我想,任何一個叛逆小孩,如果有聽到教練揮拳時衣袖有凌厲的風聲,他內心裡頭一定會盤算,想像自己想當「惡少」,但是遇到這種「被害人」的時候,可能會有什麼下場.....。

男孩子要懂得謙卑,如果他知道人外有人的道理,長大以後就不會為所欲為。女孩子要學會防身,當父母的所求不多,不就是希望女兒一生平安順利,學會趨吉避凶。

曾經有個很美的女孩告訴我,她維持身材的方法就是跑步,但是她幾年前有天晚上到附近國小操場,自己一個人跑步,最後卻被一個男人拖進廁所.....。

接下來的話語我不敢再問,她不開口,我也不敢說話,空氣是很平靜,但是她的眼神很疲憊很哀愁。

這絕對是一個家庭的惡夢,而不只是她的。

 

我不曾懷疑大部分的人都是好人,但是,總也得做點什麼,以避免自己跟孩子們不小心遇到好人之外的人。我們不是能幫孩子找24小時貼身保鑣的爸媽,所以希望她培養的就是和氣待人,以及危險意識的警覺度。

 

 

這些孩子是幸福的,在道場中有好的老師、包容他們的叔叔阿姨、一起玩樂的小朋友。有課的日子,就是他們最期待見到好朋友的日子。

不但學防身、還可以交朋友,蹦蹦跳跳中還加強了身體的感覺統合,學合氣道是好處多多,家長跟小朋友們要不要來跟我們一起做朋友呢。暑期班要開始了喔。

 

http://tw.myblog.yahoo.com/takemusu-aikido

請洽0910191903黃老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專輯推薦] 大衛福斯特與好友們的音樂饗宴

  如果你跟我一樣,從80年代就接觸西洋音樂,絕對認識照片中的那個老年人(是的,他已經接近60歲)。如果你不認識他,那現在有一個絕佳的好機會。他叫 David Foster (大衛福斯特),曾經是某個One-hit-wonder(就是只紅一首歌)合唱團的一員,而現今則被稱為HitMan (安打製造機),橫跨詞曲創作、編曲、製作人等各項身分。而這張專輯就是他與所謂他的好朋友的現場演唱會實況DVD。 如果只是這樣的身分,老實說他不會有這麼多好朋友來幫他站台。更重要的是他幫助了許多人在英語流行歌曲的市場綻放光芒,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則非 Celine Dion (席琳狄翁) 莫屬。Celine Dion 在遇到 David Foster 之前,其實已經在加拿大的法語市場有相當的知名度,而在當時她其實連英文都不會說。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以及 David Foster 的功力,讓 Celine Dion 在英語流行歌曲的市場一鳴驚人。她的第一張英文專輯名稱是 Union ,中文翻譯為水乳交融,當時這捲卡帶(沒錯,是卡帶!)正是陪伴我度過高中時代漫長通勤時光的一個重要指標。除了Celine Dion,其他如 Andrea Bocelli (安德烈波伽利)、 Josh Groban (喬許葛洛班)、 Michael Bublé (麥可布雷)則是他這幾年的”新發現”。 回到正題,這張專輯正是這些所謂的好朋友一起幫 David Foster 站台的演唱會。陣容有多堅強,看博客來的 說明 就知道。每個出席的角色,不管是老、中、青,都有個人演唱會的經驗或實力。而演唱會上面表演的歌曲,不但幾乎都是 David Foster 的作品,而且用暢銷歌曲已經不足以形容,真可算是經典曲目。整個演唱會中,我個人認為表現最精彩的,是 Michael Bublé 。他是一個著名的爵士歌手,不只現場唱歌功力一流,搞笑程度也是令人刮目相看,而且他也是 David Foster 未來的女婿之一(David Foster 有五個女兒,全部都出席了該演唱會)。他跟 Laura Pausini 現場合唱"You’ll Never Find",我個人是百聽不厭。不過這首歌的出處是他個人的演唱會,而不是 David Foster 的演唱會。   每個人在演唱會中精采的

關於虛擬的二三事

我家兩個小孩,一直過著許多虛擬幻想的生活,虛擬廚師、動物管理員、公車司機、美髮師、老師、照顧小孩的媽媽...之類的。當然,也一定會有人說:「小孩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孩童總是在模擬之中學習成人世界的一切,當然也是因為總不可能真讓四歲半、兩歲半的他們拿刀子去當真正的廚師吧。 我曾經也想過,現在社會對孩童的虛擬遊戲影響了多少。 像我那年代的童年,好歹「見狗是狗、見貓是貓」。這句很白話,意思就是我幼年初次認識的第一印象,都會是「 真 」的東西。但到了我小孩這一代,事情又不一樣了....(我老了,這什麼語氣.....)。浩瑄從出生到出門看到第一隻貓、第一隻狗為止,可能就已經事先認識了許多「 再造性的衍生品 」,對她而言,到底是米老鼠比較真實,還是樓下臭水溝冒出來的老鼠真實,我這媽也不敢貿然回答。 我這年代,還有些意願堅持「 真實 」....(這語氣又不知不覺跑出來...我老了....),但看來似乎一轉眼,這世代對於真與假的界線已經日漸消彌。 米老鼠是假的老鼠,但對小孩而言,牠卻是真實的存在,打開小孩的玩具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加上現代化的幼兒教具如此多元,小孩很早以前就已經在「 看著假的學真的 」。 當然也有可能有人會問,這問題嚴重嗎,或者是一個全職宅媽的牛角尖世界。 我個人認為,這問題不是嚴重,而是一代一代衍生下去,漸漸成為一種無可避免的現象。 當我的小孩指著電視上唱歌的波伽利(演唱會DVD),問我說:「 媽媽,是真的有波伽利這個人嗎? 」有,他有血有肉。 事實上,他們卻從來沒有問過我:「料理鼠王裡面那隻老鼠真的會煮菜嗎?」何者對他們比較真實,或者真與假這兩件事對他們並不重要了。 是大人先打破了真假的界線,往後沒有理由批評下個世代活在虛擬裡面。 也許未來,真的油畫、真的水墨畫、真的鋼琴....之類的東西,都會漸漸被取代。 而什麼東西會被留下來呢。 反正想不到的答案也是想不到的,那我這篇幹嘛這麼語重心長又不停喃喃自語,觸發我思考虛擬與真實的原因,就要出現了,答案就是......................... 我家那兩個小傢伙,有天,我聽到他們在對話。姐姐跟弟弟說:「來,這隻給你,假裝你在玩賽車,等下我們要一起玩跳舞喔。」兩個小鬼拿著我家的電

動與靜

雖然每個小孩,在父母心中都是「 獨特的存在 」,不過,我總是盡力把他們的優點跟缺點放在一起看,才避免自己得到「父母的盲目病」。 有次我跟學妹惠婷聊到我女兒,說她可以玩到瘋,也可以在桌前坐著看書畫圖一小時沒問題,至於玩的程度,幾乎可以用「大暴走」來形容。 學妹聽完,很給面子的說:「 那很好啊,能靜能動 。」 我接著說:「 可是不能協調啊 。」自己覺得莞爾,但一想到那兩隻脫韁野馬,我可拿不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啊。 說到瘋癲跟沉靜並存的極端程度,我女兒又比弟弟更嚴重數倍,無論文攻武嚇、好言或惡臉,都無法將之收歸為一板一眼爸媽心裡的「 正常範圍 」之內,惟有學習耐著性子慢慢導引,小孩不是太脫序演出就好。   只能說,當媽的這幾年慢慢觀察下來,結論是每個小孩的天生氣質都不同,用 「比較」 的瞬間去抹煞小孩與生帶來的天性與天份,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偶爾,事情也會反過來,爸爸媽媽也會「脫序演出」,小孩會在旁邊耐著性子慢慢等待。我們不是完美的一家人,吵吵鬧鬧、嘻嘻笑笑,雞飛狗跳的度過每一天,期待的不過就是,如果世界末日,我們要相守一起,如果世界還有美好未來,那就請兩位小孩各自尋找幸福去。 那些「動與靜」,雖然也讓我深深困擾,但我想想,等到以後他們背起包袱離開家裡,這些點點滴滴,大概會成為我緊握不放的回憶吧。 前陣子跟攝影師好友奕琦聊起了「兒童攝影」,我說,那些讓小孩在攝影棚裡穿和服拿著油紙傘拍照的照片,的確讓我很雞皮疙瘩。(以上文句換成:拿著吉他穿皮衣、拿著海豹布偶頭上有蝴蝶結...等等都可以替換。) 我說,但是家用的六千元數位相機,我永遠只能叫小孩:「不要動,看這裡,笑一下。」因為小孩一動,只要光線不夠,整張影像都是糊的。 我多想...多想...多麼想,再過二十年後,還能在我不爭氣的老化記憶裡,搜尋他們嘴角的奶油,想記得他們賴在沙發上胡亂的嘻笑、拿著玩具發亮的眼神、玩到雜亂無章的頭髮.....。這些東西才是深深刻印在我潛意識裡卻無法被列印的畫面, 而不是「看這裡、不要動」 。 社團春遊回來,奕琦手上的專業相機跟她幾年累積下來的技術,完完全全的俘虜了我們夫妻的視線,也讓對待事物力求完美的老公,舉手投降。 那些動態的瞬間笑靨,是父母眼神貪求無厭的鎖定點,也許真的為了家庭,偶爾忙得無法呼吸,但我